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翻译成英文,英文读者得到的艺术享受是不能与亲口用汉语朗诵时,从诗韵平仄中获得的艺术享受相比的。同样,读过莎士比亚原著的人,当他再读中文译本时,尽管译者苦费心机,比起英文原著来,总像在喝被清水冲淡了的一杯蜜汁。且不管这样的比喻是否恰当,目的是想说明,各种艺术形式除了共性以外,,还有各自独具的,不为别种艺术形式所能取代的独特表现力和形式美感。版画是这样,中国画是这样,油画也是这样,剪纸艺术也是这样。它们因此获得了在艺术之林独立存在的价值。
剪纸与绘画除了具有相似的造型功能之外,还有什么独具的,不为别种绘画形式所能取代的特性呢?
所谓剪纸,顾名思义,一把小剪,几张纸片,起基本造型手段不过是在一张平平的薄纸张剪出种种形状,其形式的制约性很大,不可能象绘画那样,可以运用笔的抑扬顿挫,墨与色的无穷变化,把物象的体积质感,浓淡虚实表现的淋漓尽致。然而,艺术形式的特色时常恰好蕴藏在工具性能的局限性中,从“特性”中生发出特长来。
单色剪纸与黑白木刻有些类似之处,比如,都是从单一底色中镂去不同形式的空白,区别在于,木刻刀铲去木版的局部表层,余下部分(阳线)仍牢牢的生根于木版上,它的点、线、面可断可连,可聚可散,随意分布在画面上的任何位置,而剪纸所用的薄纸,性娇柔,易起皱,易断损,剪完后要“提的起,贴的上”,线与线(阳线)必须相连交织而成一体,只有剪去的部分(阴线)才是互相隔断的。研究过民间剪纸 的人几乎都认识到这一点。
“剪纸的花样必须使纸条互相连接,没有断笔,所以构图和造型都需要单纯,切忌过于纤细琐碎,不然,剪下来的花样即使没有破烂,也很难把它贴到窗纸上。”
“如果把民间蓝印花布和剪纸互相比较研究,就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特点,蓝印花布的线和面不许隔断,断的越短越好,否则即不适宜于印染,而剪纸的线(指阳线,例如红色剪纸上的红线条)和面,则必要相连,连的越紧越妙(里面的阴线则许断,不能相连)。否则剪纸就有变成“一盘沙”的危险。
由上述特性所限制,同一般绘画比较起来,剪纸艺术的认识基础是独特的,绘画多依三度空间(高、宽、深)或四度空间(高、宽、深、时)观念进行形象思维和作为造型手段。体现三度空间观念的西洋写实主义绘画理论主张“没有线只有体积。当你们勾描的时候,千万不要只着眼于轮廓,而要注意形体的起伏。是起伏在支配轮廓!”(罗丹)。他们虽然也利用轮廓线,却不承认“轮廓线”的存在。这一派采用一整套极严格的方法去训练画家的三度空间观念,即要求画家看除了看到高与宽,尤要注意体积、深度、和迎面而来的起伏,把平面的画纸看作是可以走进去的深度空间,最忌讳用平面的眼光把物象看作剪贴似的轮廓。
恰好相反,剪剪贴贴的剪纸艺术,由于工具的限制,不长于表现物象的“体积、深度和迎面而来的起伏”的所谓“第三空间”,就避其所短,扬其所长,另辟天地。它偏偏是用写实派绘画所忌讳的平面眼光去看世界,以两度空间观念作为形象思维的基�。锵笤谧髡哐壑卸汲闪嗣挥刑寤�,没有空间,不讲求“近大远小”的透视比例关系的剪影式形象,无限深渊的空间象是被“压扁”在一个平面上。